——给打工人焦虑者的一封认知回信
白天上班,晚上“赶副业”,你真的有在成长吗?
“白天做运营,晚上剪短视频,周末跑外卖,睡前刷着知乎找下一条路。”
小李是我认识的一位95后,已经连续半年没在晚上11点前睡觉。
她说:“不是不想休息,是不敢——这年头谁不是靠副业续命?”
她不是个例。
根据最近的《年轻人副业现状报告》,超七成打工人正在“多线程”运行人生:
自媒体、短剧编剧、AI绘画接单、微商、兼职文案……
但绝大多数人发现,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,反而每天在碎片任务中被掏空,内耗越来越严重。
一句话总结这届年轻人:
不是不努力,而是努力得太碎、太廉价。
一、你以为在开源,实际在“认知透支”
“我不怕忙,但怕无意义。”
这句话,在今天的职场和副业世界里越来越真实。
看上去,我们在“搞事情”:做视频、开直播、接外包单;
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底层陷阱——当我们把成长建立在“平台驱动+流量奖励”的模式中时,主观结构正在被稀释。
碎片化的输入,急功近利的输出,堆满剪映、GPT、社群、模板的文件夹,背后“我是谁” 、“我在打造什么认知资产”这些个问题,彻底失声。
说到底,这是技术逻辑与主观逻辑的错配:
平台效率越来越高,但你自己却越来越空。
二、三步识别你的“结构性穷忙”
要从“表演式副业”里跳出来,你需要先看清你的行动结构。
以下是三个可复用的打磨动作,推荐你今晚就试一下:
1. 行为盘点法:记录你最近三天所有副业行为
不要美化动机,把每一件副业行为写下来,再问自己三句话:
- 这件事,是我“主动选择”,还是“被趋势裹挟”?
- 这件事,三个月后还会对我有价值吗?
- 这件事,是积累“作品库”还是“流量任务”?
2. 定位回溯法:你搞副业的根源是什么?
- 是为了多赚两千块补贴房贷?
- 是因为主业焦虑,没有方向?
- 还是你压根不知道自己想打造什么长期标签?
只有搞清楚“主线任务”,副业才不会成为“时间粉碎机”。
3. 深度搭建法:别问有没有副业机会,先问你有没有“认知容器”
你要有一套可积累、可转化、可复利的能力结构:
比如——
- 运营不是做图,是理解流量结构;
- 写作不是发文,是构建认知资产库;
- 剪视频不是搬运,是创造个人符号场。
真正的副业升级,不是“做了多少”,而是“结构有没有更贵”。
三、平台效率上升,个体认知必须跟上
这个时代不是不缺机会,是结构错配导致“捡不动黄金”。
当GPT、Sora、剪映AI卷到极致后,你会发现:
真正能决定你副业价值的,不是技能,而是:
你有没有一个能容纳变化的认知系统。
你不需要100个技能,只需要1套能做减法的思维方式。
能判断:这个风口我不追,这个平台我不上,这个内容我不做。
你越能筛选,你的主观结构就越贵。
四、“搞副业”本没错,但请别便宜了你的认知
今晚你打算继续刷GPT写爆款视频标题吗?
不如问问自己:
“你现在做的所有副业,是在积累什么?”
建议一个认知小任务
拿出你手机里的“副业文件夹”,对每一项任务标记:“可积累” or “一次性”
然后,尝试删掉1/3,只保留那些与你未来身份有关的项目。
因为你真正要构建的,不是副业,是认知升级的主线人生。
原文链接:「链接」
原文公众号:硅基打磨-主观升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