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有关比尔·盖茨的传记明显不同。
之前看的有关比尔·盖茨的传记,感觉把很多有关他的特立独行渲染的似乎真命天子一般,好像他干什么都是与众不同,也很少关注他少年时期的朋友交往,内心情感,似乎人们并不关心他到底有怎样的童年和青春,大家感兴趣的只是他如何从0开始建立起微软这个庞大的软件帝国。
而这本书——《源代码》——比尔·盖茨计划写三本回忆录中的第一部,可以说是这位年过花甲、即逾古稀的老人,对人生最温和,也是最动情的一次回眸,那双眼睛的光芒不再是精光四射,挥斥方遒,而是如少年般的清纯、懵懂,渴望和拼命三郎。正如在“尾声”部分最后的这段话:成年的奇妙之处在于,它让你意识到剥去年岁和学识的层层包裹,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最初的那个你。从很多方面来说,我依然是那个坐在外祖母餐桌前、等着她发牌的8岁男孩。我仍怀揣着同样的期待,就像是一个打起十足精神的孩子,想要搞清楚眼前所有的一切。
成年人探求世界的好奇心,帮助扛过危难忍受孤独的精神支柱,难道不都是从少年时就定型了吗?你的理想,你的奋斗目标,难道不是在你儿时就已经生根发芽了吗?还有那些兴趣爱好,难道不都是儿时培养的吗?还有所谓的性格,不都是在儿时的一些经历所磨砺出来的吗?所以,其实探究一个人,我们只要探究清楚他的童年,包括他的家庭,大概也就知道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,大概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!
看完这本《源代码》,我完全没有拜读传奇人物的那种内心崇敬之感,有的只是对那个特立独行的少年的理解:对他在数学方面的优势,对他父母的支持与理解,对他与大喇叭还有肯特的少年友谊,对他热爱编程,对他勇敢大胆的参加艰难徒步都表示由衷的赞赏!对他与父母的对抗这部分也表示理解,毕竟在克雷西博士的正确引导下,比尔更专注于热爱的编程,并成为他今后开创个人事业的起点。
其实,从比尔和肯特在湖滨中学给信息科技公司开发薪酬系统自动化开始,到给学校设计排课程序,又为邦纳维电力管理局设计自动化的发电业务,一路增长的编程能力似乎让比尔·盖茨变得有点自信心爆棚,甚至有点得意洋洋,结果,约翰·诺顿的出现,让他认识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,在真正的程序天才面前,比尔·盖茨有了更清醒的自我认知。我想这也是他后来没有立即同意和保罗的创业计划,而去攻读哈佛学位的一方面原因吧?
而事实却又如此骨感!期盼中的哈佛学习,仅仅在一年半之后,比尔·盖茨随即休学开始创办微软。撇开创业的吸引力不说,我觉得比尔·盖茨在大学里的思想大概率是放松和缺乏约束的,这其实和我们国内高校也差不多,在书中,我没有看到比尔·盖茨在学习上作出过什么努力,他听取建议想越过本科直接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,这让我对他所谓的自知之明又有了一点怀疑。但转头一想,任他是谁,进入了哈佛,都要经历一个自我认知的更新,以及对未来假设的更新,受到挫折更是难免的。
当然,比尔·盖茨的休学决定是正确的,毕竟他和保罗,还有蒙特一起为英特尔8080芯片研发的BASOC解释器,在牛郎星计算机上成功运行,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,这个时候再不抓住机会,那可能就是另一个“微软”的成功版本了!
总结来说,我觉得比尔·盖茨是用自身的亲身经历,来给现在的年轻人现身说法,虽然有浓厚的时代感,但放在今天,对家庭教育、学校生活、朋友交往、人品磨练和创业等方面,仍然能够提供许多有益的思想和借鉴。比如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,比如对于少年心性的磨练(远足或徒步),比如对于时代机会的把握等等。
回到标题《源代码》,我认为序章里的一段话特别意味深长,与君共享!
这段话我理解的意思是:只有扎实的准备充分,才有机会来临时的临门一脚!